>> >> >>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相关名词十例

发布日期 :2017-05-30 点击数: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相关名词十例

井田制

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出现于商朝,到西周时已发展成熟。因土地划分为许多方块,且形似“井”字,故曰井田制。到春秋时期,由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普及等诸多原因,井田制逐渐瓦解。井田制实质上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浑天仪

是浑仪和浑象的总称。浑仪是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一种仪器,而浑象是中国古代用来演示天象的仪表。浑天仪是我国东汉天文学家张衡所制。西方的浑天仪最早由埃拉托色尼于公元前255年发明。中国现存最早的浑天仪制造于明朝,陈列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五行

即金、木、水、火、土五种最基本元素。五行学说采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将世界上万事万物分为五类,认为世界都是由这五种最基本物构成的,自然界各种事物、现象的发展和变化都是由此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木,具有生发、条达的特性,属东方;火,具有炎热、向上的特性,属南方;土,具有长养、化育的特性,属中央;金,具有清净、收杀的特性,属西方;水,具有寒冷、向下的特性,属北方。

元白

即中唐诗人元稹、白居易的并称。他们强调诗歌的讽喻作用,写有大量反映现实的作品,都擅长写新乐府、七言歌行、长篇排律等诗体。二人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文学观点相同,作品风格相近,在中唐诗坛影响很大。他们强调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社会功能,提倡诗歌的通俗化,是对李、杜乐府诗歌的继承和发展。

三曹

指东汉末年到曹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的合称。因他们父子兄弟间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都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所以后人合称之为“三曹”。 与也是父子兄弟以文学见称的宋代三苏(苏洵、苏轼、苏辙)齐名。

汉字六书

指汉字的六种构造条例,是后人根据汉字的形成做的整理,而非造字法则。六书指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主要是“造字法”,转注、假借是“用字法”。

三大佛经翻译家

鸠摩罗什(344-413)、真谛(499-569)、玄奘(600-664)被誉为我国三大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后秦僧人,祖籍天竺(印度),但生长于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博通大乘小乘,精通经藏、律藏、论藏三藏,总计翻译经律论传94部425卷,是世界著名思想家、佛学家、哲学家和翻译家,中国佛教八宗之祖,其“嚼饭与人”的妙喻在翻译界传为佳话;真谛,天竺(印度)优禅尼国人,精通大乘佛教,南北朝梁武帝时携带大量梵文经典乘船来到梁都建康,之后在颠沛流离、兵荒马乱年代译经不辍,与其弟子共译出佛典49部142卷,因其卓绝的精神和丰富的译业而受到后人的尊敬和纪念;玄奘,唐代名僧,俗名陈祎,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于唐太宗贞观三年(629)从长安出发,西行五万里,往返十七年,历尽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得真经,并长期从事译经工作,先后主持译出经论75部1335卷,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被鲁迅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二王

后人将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并称为“二王”。

王羲之,字逸少,号澹斋,东晋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除《兰亭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快雪时晴帖》、《黄庭经》等。其书法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苔惊蛇”。王献之,字子敬,为羲之第七子。幼时从父亲学书,后来取法张芝,自创一格,与父齐名,人称“二王”。他兼精楷、行、草、隶各体,尤以行草擅名。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为代表,行书以《鸭头丸帖》最著。草书名作《中秋帖》。《墨林快事》评其书曰:“笔画劲利,态致萧辣,无一点尘土气,无一分桎梏束缚。”

杏林

“杏林”是中医学界的代称。杏林故址在今安徽省凤阳县境,典出三国时期闽籍道医董奉。据《神仙传》卷十记载:“君异居山,为人治病不取钱,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根据董奉的传说,人们用“杏林”称颂医生。医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后世遂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来称颂医家的高尚品质和精良医术。

九流十家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归纳而言只有10家被发展成学派,即流传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南史·袁粲传》“九流百氏之言,雕龙谈天之义。”“九流十家”泛指诸家学派。

(编辑:李梦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