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
一位名叫肖曼·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1948年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这是一种心理学现象,并以杂技师巴纳姆的名字命名。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广泛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性格特点。但这些描述往往十分模糊,以致能够放诸四海皆准,适用于很多人身上。“巴纳姆效应”为不少伪科学如占星学、占卜或心理测验等,提供了一个不十分完全的解释。
2.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
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领域。是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常用的术语,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两极分化,富的更富,穷的更穷。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马太效应”与“平衡之道”相悖,与“二八定则”类似,是十分重要的人类社会规律。
3.晕轮效应(The Halo Effect)
又称“光环效应”、“成见效应”、“光晕现象”,属于心理学范畴。它是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晕轮效应”会在一定范围内影响着日常生活。
4.马蝇效应(Horse Flies Effect)
再懒惰的马,只要身上有马蝇叮咬,它也会精神抖擞,飞快奔跑。它的启示是,有压力才有动力。例如在企业管理中,“马蝇”就是一种激励因素,若企业管理者能找到合适的激励因素,就能让能力突出的员工卖力工作。
5.登门槛效应(Foot in The Door Effect)
又称“得寸进尺效应”。心理学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愿接受较高较难的要求,因为它费时费力又难以成功,相反,人们却乐于接受较小的、较易完成的要求,在实现了较小的要求后,人们才慢慢地接受较大的要求。这种现象,犹如登门槛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
6.羊群效应(Herd Effect)
也叫“从众效应”。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头羊行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7.安泰效应(Aetna Effect)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大力神叫安泰,他是海神波塞冬与地神盖娅的儿子,他力大无比,百战百胜。但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他一旦离开大地,离开母亲的滋养,就失去了一切力量,他的对手刺探了这个秘密,设计让他离开大地,把他高高举起,在空中把他杀了。后来,人们把一旦脱离相应条件就失去某种能力的现象称为“安泰效应”。它的寓意是,没有群众的支持,任何单独的力量都是软弱无力的。也就是常言说的“众人拾柴火焰高”。
8.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
(神话来源: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善雕刻。他不喜欢塞浦路斯的凡间女子,决定永不结婚。他用神奇的技艺雕刻了一座美丽的象牙少女像,在夜以继日的工作中,皮格马利翁把全部的精力、全部的热情、全部的爱恋都赋予了这座雕像。他像对待自己的妻子那样抚爱她,装扮她,为她起名加拉泰亚,并向神乞求让她成为自己的妻子。爱神阿芙洛狄忒被他打动,赐予雕像生命,并让他们结为夫妻。)
人们从皮格马利翁的故事中总结出了“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毕马龙效应”或“期待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人们的这种企盼将美好的愿望变成现实的心理,在心理学上称为“期待效应”。它表明,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
9.黑暗效应(Dark Effect)
指在光线比较暗的场所,约会双方彼此看不清对方表情,就很容易减少戒备感而产生安全感。心理学家认为,灯光太亮会增强人们对情绪化言辞的敏感性,在黑暗中,彼此产生亲近的可能性就会远远高于光线比较亮的场所。
10.蝴蝶效应 (Butterfly Effect)
1963年,气象学家洛伦兹提出“蝴蝶效应”。其大意为,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此效应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