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国文化百科名词解释十条

发布日期 :2019-08-31 点击数:

中国文化百科名词解释十条

1. 关中学派 (Guanzhong School)

由横渠先生张载创立的理学开创阶段的重要派别。作为理学中涌现出的独立派别,关中学派主张学以致用,把学术思想与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等问题联系起来,力图为现实服务。张载提出了以“气”为本的宇宙论和本体论哲学思想。认为宇宙的构成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太虚、气、万物,太虚造气,气造万物,三者是同一实体的不同状态,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2. 致良知 (the Extension of Innate Knowledge)

致良知是王守仁对朱熹“致知”命题的修正。“致”是在事上磨炼,“良知”的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见诸客观实际。王守仁认为,良知就在人们心中,且人人皆有、圣愚皆同,必须“求理于吾心”,心外无物,并把这种统一叫做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

3. 王道、王道政治(Royal Politics)

王道政治,是夏商周三代圣人之治的代称,包含三个方面:保合诸夏,谐和万邦,驱除鞑虏。在王道时期,天理流行于社会之中,人心至善至美,社会充满光明,呈现昌盛的局面。孟子“仁政”学说在政治上就提倡王道之治。

4. 稷下学派 (Jixia School)

战国齐国陈氏在临淄稷下开创了一个高等学府,集中儒墨等众人,用以研究学术、互相争鸣,称为稷下学派。居于主导地位的是道家思想。当年各国许多不同学术观点的学者,不远千里,前来讲学,进行不治而议的自由辩论,人们称这些人为“稷下先生”,他们各自所集的门徒称为“稷下学士”。

5. 新儒学(Neo-Confucianism)

新儒学产生在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日甚一日抨击的背景下。博大精深的孔孟董朱体系、根深蒂固的文化集体意识、借以安身立命的中华道德伦理,使一群知识分子对民族传统文化采取了与激进主义者完全不同的态度,他们坚信儒学不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障碍,应当也必须重新评价儒家思想,发掘其中固有的积极精神,以促进儒学的新发展,再次复兴和光大儒家文化。主要代表人物有:梁漱溟、熊十力等。

6. 中体西用 (Chinese Essence and Western Utility)

中体西用是由我国现代学者李泽厚提出的观点。他认为要进行现代化,首先要改变社会本体,即小生产的经济基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具体地说,要用现代化的西体——从科技、生产力、经营管理制度到本体意识来努力改造中学,转换中国传统的文化心里结构。“西用”既包括西体运用于中国,又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学应作为实现西体(现代化)的方式。

7. 山林文化 (Mountain-forest Culture)

山林文化亦可称为隐逸文化,它以道家思想为核心。先秦道家反对有为,主张无为,他们不仅攻击现实的政治经济制度和道德观念,抨击儒、法、墨诸家的思想学说和主张,而且从根本上否定整个文明,包括物质、制度、精神的价值。山林文化的代表是陶渊明。

8. 邺下文人 (the Scholar Group of Ye Xia)

邺下文人是由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领导,聚集了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楊、刘桢建安七子的文人集团。他们的作品多反映社会动乱及民间疾苦,悲天悯人,表现乱世英雄建功立业、收拾金瓯的使命感。

9. 竹林七贤 (The Seven Sages of the Bamboo Grove)

竹林七贤指魏晋时期的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竹林合称。他们创作的共同特点是任情放达、发言玄远、藐视礼法、一腔孤愤,用曲折的方式表示对现实的不满。

10. 意境 (Artistic Conception)

意境即“情与景统一,意与象统一”,是情景交融、形神结合。意境可概括为艺术作品中的形象化和典型化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是深情或深意的完美统一。

(编辑:宫月迎)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