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布日期 :2023-07-12 点击数: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 皮影戏(shadow puppetry)

皮影戏是中国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被老北京称为驴皮影戏。它是一种用动物皮或纸板做剪影、用蜡烛或烈酒等光源照射、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演出中,艺术家会在白背景上操纵戏剧人物,以当地流行的曲调、打击乐和弦乐作为伴奏,为观众们演唱富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故事。2011年,中国皮影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 中国剪纸(Chinese paper cutting)

中国剪纸是用剪刀或小刀在纸上刻花纹、装饰生活或与其他民间活动相配合的一种民间艺术。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我国各民族社会生活中融为一体,是各种民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连续不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现出社会认知、道德观念、实践体验、人生理想和审美趣味。中国剪纸的社会价值包括认识、启蒙、表达、抒情、娱乐、传播等功能。2009年,中国剪纸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3. 古琴艺术(the art of guqin)

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古琴乐声是中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着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古时人们把古琴叫做“秦”,除此之外它还有其它名称,如“四通”、“姚秦”。2008年古琴艺术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4. 珠算(bead arithmetic)

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计算方法是五升十进制,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根据史料记载得出珠算存在1800余年历史。它首次作为术语是出现在徐岳的《书纪一》。珠算和现在的计算器计算方式不一样,它是运用口诀,用手指拨珠运算。一般情况下,人们是使用菱珠小算盘,用拇指、食指拨珠。2013年正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5. 二十四节气(twenty-four solar terms)

二十四节气指的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它的订立还为古代(或远古)建立的干支纪年奠定了基础。201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6. 中医针灸(acupuncture of China)

中医针灸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治疗方法,它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将针以一定角度刺入患者体内,通过人体特定部位的旋转、负重等针法进行刺激,达到治病的目的。2010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 书法(Chinese calligraphy

书法是一门以文房四宝为工具,以汉字为载体的古老艺术。它的艺术本体包括笔法、字法、构法、章法、墨法、笔势等内容,而笔法则是书法的核心内容。在理论上,书法与其他文艺理论一样,既包括自身的技法理论,又包含美学理论,比如关于书法中如何表现“神、气、骨、肉、血”等范畴,笔法、字法、章法等技法以及创作论、品评论等理论。2009年,书法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8. 京剧(Beijing opera)

京剧,曾用名平剧,也叫滦潭戏和国剧,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以梅兰芳命名的京剧表演体系被视为东方戏剧表演体系的代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京剧的伴奏分文场和武场两大类。文场以胡琴为主奏乐器,武场以鼓板为主奏乐器。它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杂、武、流等行当,后三行已不再立专行。各行当都有一套表演程式,唱念做打的技艺各具特色。2010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9. 活字印刷术(Movable type printing)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个重大的技术变革。它是一种用活动金属或粘土块替代传统印刷品的印刷方法。印刷时,一般用两块铁板。当第一块印版植完字后,遂即上墨,覆纸刷印;同时,在第二块板上继续植字。第一块印版印完,用火烘,使松脂等融化,取下活字再用;此时第二块印版已植好,再刷印。就这样一版加刷,另一版排字,交替使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2010年,活字印刷术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0. 中国篆刻(Chinese seal carving)

中国篆刻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并由中国古代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的一门独特的镌刻艺术,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既强调中国书法的笔法、结构,也突出镌刻自由的艺术表达,于方寸间施展技艺、抒发情感,深受中国文人及普通民众的喜爱。2009年,中国篆刻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编辑:林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