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智行讲堂(第23讲)|青少年共创成长20年:整合研究和实务中国特色社会工作模式

发布时间:2025-10-09 发布者:社会工作学院 浏览量:

2025年9月28日上午,社会工作学院在图书馆六楼报告厅举办“智行讲堂”第二十三讲。学院特邀南京大学社会工作博士点创始人、MSW中心首任主任、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理事长彭华民教授,为师生带来题为《青少年共创成长20年:整合研究和实务中国特色社会工作模式》的学术讲座。讲座由社会工作学院院长李敏教授主持,副院长郝彩虹及全体社会工作、社会学硕士研究生参加。

讲座伊始,李敏院长代表学院对彭华民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并简要介绍了彭教授在中国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领域的重要成就与深远影响。她指出,彭教授长期关心并支持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是学院师生学习的楷模。

彭华民教授的讲座聚焦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青少年共创成长项目”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与实践经验。作为该项目的核心推动者和研究者,彭教授系统回顾了项目如何将前沿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以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她重点阐释了“实务—研究双向发展”的知识生产模式:在服务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开展研究,再将研究成果反馈和应用于实务,形成理论与实践的良性循环。

彭教授首先对“青少年共创成长项目”做了介绍。该项目以“青少年正面成长理论(PYD)”为核心框架,从能力、自信、联络、品格、关爱和贡献六个维度推动青少年全面发展,有效降低风险行为。她强调,PYD理念将青少年视为“资源”而非“问题”,注重培养其自我认同、社会责任与社会参与能力。研究方法方面,团队注重能力导向,涵盖文献综述、研究设计、学术交流等环节,并通过“本土化+国际化”的路径,推动青少年在真实环境中参与、设计和评估服务项目。在实务探索中,项目开发了“共创成长路”课程,涵盖健康认知、自我保护、家庭支持等模块,并针对农村地区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调整。研究团队还构建了多维度的问卷与评估体系,形成科学的测量工具。基于该项目,团队已发表5篇SSCI论文(不含西财团队成果)、1本专著、1篇博士论文、4篇硕士论文及3篇CSSCI论文,初步构建了中国特色的青少年社会工作能力体系。

在此基础上,彭教授进一步提出,中国社会工作应具备“整合型”专业能力,涵盖专业认同、专业知识和专业实务,并分享了六大核心能力建设方向,包括沟通、创新思维、批判性思考、社会责任、积极的个人与文化认同以及自我意识与责任感等。

交流环节,彭华民教授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的回应。针对学生提出的风险预防问题,彭教授指出风险始终存在,关键在于通过增强个体与环境的积极力量来抵御风险。她倡导以科学为本、全员参与的积极预防文化,并通过生动案例勉励学生要成为有趣、积极、有贡献、懂得规避风险的人。

最后,李敏院长作总结发言。她对彭华民教授的精彩分享表达了由衷感谢,认为讲座兼具全球视野、国家战略与社会关怀,既有理论深度,又具现实指导性,为学院师生深入理解理论与实务融合提供了宝贵资源。她指出,彭教授的分享不仅是对过去二十年中国青少年社会工作探索的系统总结,更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深刻启迪。她勉励同学们以彭教授为榜样,立足中国实际,探索专业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的社会工作路径。

此次讲座为师生搭建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也在青年学子心中播下了理解国家发展与社会责任的种子,为未来的学习、研究和职业发展指明方向,更加深了大家对社会工作“知行合一”专业本质的理解,激发了投身社会服务事业的使命感与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