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分论坛一:
中国式现代化下的妇女社会工作与社会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下的妇女社会工作与社会发展”分论坛在教图楼404举行。分论坛第一时段由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蒋美华教授主持,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院长李国武教授点评。第二时段由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学院苗艳梅副教授主持,山东女子学院社会与法学院副院长孙旭友副教授点评。

论坛共有11位发言人,发言内容聚焦于中国式现代化下的妇女社会工作,分别从家庭关系、性别歧视、基层妇女服务、妇女社会参与、女性与家庭事务、面向家庭的社会工作专业机构等角度讨论和交流,探索了妇女社会工作发展的未来方向。
第一时段,中华女子学院张李玺教授从都市生活经验入手,研究家政工介入是如何加剧“过渡型”大家庭代际关系的冲突,并提出重塑家庭关系和家庭秩序的对策。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政策法规研究室副主任杨慧副研究员从法律与实践结合的角度介绍了中国反对就业性别歧视的法规政策进展。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丁瑜副教授从概念解读入手聚焦重建疾病照顾经验,进行IBD患者女性家庭照顾者的疾病获益感和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学院陈伟杰副教授以基层流动妇女服务实践变迁为案例,探究应用戏剧方法在赋权与倡导之间实践关系。东北师范大学社会学院陶宇副教授从传记社会学实践出发,在社会性别视野下对中国知识女性“家庭抗逆力”的信念系统与实践过程进行了多维层面的思考。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卢素文从组织化和伦理化视角出发,对农村妇女推动家庭公共化的过程及其张力进行研究,探索妇女活动对村庄性别结构及家庭整合度的影响。
李国武教授对第一时段发言进行点评,充分肯定了6位学者在妇女社会工作与社会发展研究方面做出的贡献,对每位学者的研究亮点进行了阐释,并分别对上述学者的研究提出建议。
第二时段,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王瑞鸿副教授从妇联改革的切入点妇女之家入手,研究家国同构的传统意义,家庭为本的妇联定位,作为妇联组织延伸的妇女之家的新型定位,以及具体区域化妇女之家建设经验总结。北京城市学院公共管理学部张菊枝副教授基于对北京市S区巾帼志愿服务队伍及服务情况的深度调研,探索妇联组织对巾帼志愿服务队伍的发展要求和功能定位。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陈安娜博士提出作为多元化技能供给主体之一的社会工作,应从女性主义的技能去性别化角度开展服务业女性技能赋权工作。为了提升生活服务业女性的体面工作,还需完善组织制度层次的服务业技能赋权机制。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生李霄分享了郭慧玲副教授的论文,应用布尔迪厄的男性统治理论分析女性照料者的处境和体验,个体与被照料者的联结感和其职场价值是决定其是否进入照料关系的两个关键因素,承担照料责任的女性遭受到社交、时间、体力、精力和情感等多方面压榨和剥夺,也造成新的照护危机和心理危机。北京芳华社会工作服务发展中心理事兼执行总干事邹晓昕介绍了本着“儿童为重、家庭为本、社区为基础”的理念,发展家庭和个人潜能,预防和解决家庭问题,促进社区互助与发展,探索专业、综合的家庭服务。
孙旭友副教授对第二时段发言进行点评,在充分肯定5位学者研究贡献的基础上,结合现实情况对每位学者的研究提出意见与建议,期待更多的案例展示和社会工作介入的成效评估。
平行分论坛二:
中国式现代化下的儿童与家庭社会工作
“中国式现代化下的儿童与家庭社会工作”分论坛在教图楼405举行。分论坛第一时段由《学海》杂志主编、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毕素华研究员主持,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学院副院长郝彩虹副教授点评。第二时段由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学院院长李敏教授主持,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王俊燕副教授点评。

论坛共有11位发言人,发言内容聚焦于中国式现代化下儿童与家庭社会工作发展的路径、挑战与应对,分享了真知灼见,并就儿童与家庭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研究中整体性视角、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协同共建、宏观政策支持的重要性达成了共识,为当前学界与实务界推进儿童和家庭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与思路参考。
第一时段,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赵芳教授、内蒙古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方香廷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社会学系刘行老师分别从以家庭整体为对象的社会福利服务、理论社会工作学、社区赋能家庭的策略等视角对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与家庭共同体建设的整体状况与思路进行了分享。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许艳萍博士、深圳正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副总干事陈碧霞、中华女子学院管理学院李阳副教授结合上海、深圳、北京三地的社会工作服务与高校公益项目就社会工作介入家庭和社会发展的实践路径展开了探讨。
郝彩虹副教授就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系统思维、社会行政、哲学基础、概念操作和应然状态,家庭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全家庭生命周期服务拓展、理论与实务的深度结合、跨学科领域合作以及专业能力与服务效能等议题与在场学者们进行了深入讨论。
第二时段,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杜平副教授对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社会工作介入策略进行了反思。青海师范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伊敏副教授基于利益相关者分析框架对藏族困境儿童的福利政策与完善思路进行了探讨。北京城市学院马烨老师基于修正式德菲法对儿童主任核心能力的指标建构展开研究。中华女子学院刘焱博士结合具体的戏剧小组案例对社会工作介入学龄前儿童社会情感能力提升的实务经验进行了分享。
王俊燕副教授围绕儿童服务输出形式的适切性、儿童的主体性视角、儿童主任核心能力指标的具体使用、儿童实务经验的可推行性、不同儿童群体福利政策的差异性、儿童服务对象的选择过程等方面对与会嘉宾的发言进行了点评。
平行分论坛三:
中国式现代化下的女性、家庭与社会治理
“中国式现代化下的女性、家庭与社会治理”分论坛在教图楼406举行。分论坛第一时段由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副研究员、《妇女研究论丛》杂志副主编宓瑞新主持,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学院李洁教授点评。第二时段由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学院副院长李芳英副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施芸卿副研究员点评。

论坛共有8位发言人,发言内容聚焦于中国式现代化下的女性、家庭与社会治理主题,分别从生育、性别、妇女、家庭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交流,从多个角度丰富了该主题的研究。
第一时段,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学院王颖副教授围绕集体化时期社会主义农业气象科学与地方实现对话的过程,分析嵌入乡土的基层气象哨所的建立、土法测天的在地化气象科学知识的生产,挖掘作为技术革命的社会主义气象科学如何塑造新妇女和新农民。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毕文芬老师利用多层年龄-时期-队列分析模型,通过两性比较,阐释了我国孩子“生”(生育数量)与“育”(教育观念)对两性主妇价值认同的影响变迁趋势。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汪静结合对上海市D妇幼医院生殖免疫科的跟踪调查,发现生育困难女性在资源需求和现实支持状况之前存在着较显著的弹性特征。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学院刘梦阳以韩国生育支持政策为基础,研究发现韩国生育支持政策正在转型中,但其政策相对缺乏性别平等的倡导与推进。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韩文静应用家庭生产理论,以重庆市大足区为案例研究区,探究了家庭农地流转行为对农户内部男女成员在生计活动投入及收入水平的性别差异化影响,为评估农地流转市场发育对农村包容性发展的影响提供政策借鉴。
李洁教授围绕女气象员研究的意义、主妇价值认同的变迁、生育困难女性的支持现状、生育支持政策、农地流转与性别分工等进行了点评,对部分讲者的研究提出了修改建议。
第二时段,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李曼雅同学代表韩央迪副教授分享,研究通过对33篇论文数据的分析,综合移民父母的各种心理问题类型,确定了移民父母心理问题的流行程度和风险因素,阐述了减少移民父母心理问题发生率的策略和干预的必要性。云南师范大学妇联常务副主席杨九迎副教授分享了云南省边境县妇女发展的基本状况,分析了边境地区关于妇女发展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及背后的原因。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学院的谷劲松老师对德国在公共卫生危机期间的家庭政策调整进行了介绍,从社会福利政策比较视角分析中国式现代化。
施芸卿副研究员围绕对心理健康的评价、边境地区妇女发展、福利国家的家庭政策等主题进行了点评,并对部分讲者的研究方法、资料选取等提出了修改建议。
学生分论坛:
中国式现代化下青年的社会聚焦
学生分论坛在教图楼407举行。分论坛第一时段由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学院何芸副教授主持,周旅军副教授点评。第二时段由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学院讲师李卉博士主持,王津捷博士点评。第三时段由李卉博士主持,王菲博士点评。来自11所高校的20余位同学主要围绕家庭劳动、家庭价值观、婚姻与母职、儿童教养、女性与社会参与等主题进行分享。

在婚姻与家庭主题方面,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研究生李霄向分析了家务劳动、健康和幸福的关系,强调了家务分工满意度的重要性。西北大学哲学学院硕士研究生李雅萌调查了女性在家庭“隐形付出”中的事件、经历以及体验,探究了“隐形付出”对女性情绪所产生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本科生吴奕帅基于自己的田野经历,探讨了不同类型残障女性在婚恋与母职方面的困境和行动策略,展示了残障群体内部的能动性,呼吁促进残障群体平等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来。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周雯倩对上海15名性少数人士养育意愿进行访谈,分析了上海地区部分性少数群体生育(或养育)子女意愿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北京工业大学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张杉分析了不同类型家庭价值观对婚姻稳定性的影响。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学院本科生张亦菲通过定量研究探讨了中国式“打是亲骂是爱”的家教方式。
在女性与性别主题方面,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周佳峰从性别视角分析了海岛渔村女性参与渔业安全治理的实践过程中权威的建构过程。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学院硕士研究生朱小瑞研究了乡村美育如何促进中青年妇女参与乡村文化建设与乡村文化振兴。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梁西雅与讲师王会光探讨了金融社会工作助推女性社会组织的发展路径。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陶希钰和谢鑫龙对女性基层政治参与中的显性与隐性限制性因素进行了深度分析。内蒙古工业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黄新宇对初产妇群体互助增能的小组工作路径进行了评估与反思。内蒙古工业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高建欣通过个案分析提出了用理性情绪疗法来改变二胎母亲教养方式的认知偏差。
在儿童与教育主体方面,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硕士研究生李曼雅聚焦儿童的羞耻化现象,提出全社会“教育虐待”导致了儿童产生学业羞耻,并探讨了家-校-社良性共育的解决策略。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法学与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刘雨萱关注留守儿童手机成瘾导致认知失调的问题,并讨论了社会工作对其认知调节路径。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法学与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张宇琦从性别平等视角出发探析留守女童获得教育支持的基本情况和现实困境。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学院本科生乔梓玉、刘嘉丰、郑薇、郭俊显、龙皓月、周盼认为在城市社区中集中举办支教活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儿童教育社区工作的创新完善,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周旅军、王津捷、王菲三位老师对相关研究进行了细致点评,并与参会同学针对以上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校友活动:
共话发展历程、展望未来愿景
30年来,女院社会工作学院逐步发展壮大,成为国内独树一帜,特色鲜明的社会工作专业院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数千名活跃在社会工作行业及其他行业的优秀女性人才。她们中有一线社会工作者、社会组织管理者、高校教师、公务员、企业创办者和管理者等。
校友活动一“校友与老教师座谈会”由社会工作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巫晓莲主持,各地70余位校友代表与原中华女子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张李玺教授、李洪涛教授、宋希明老师,孙晓梅教授、朱东武副教授、矫扬副教授、齐小玉副教授、曾晖副教授参会。李敏代表学院对老教师为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所作的贡献表示衷心感谢,对校友在全国各行各业的精彩表现表示祝贺,期待校友在未来工作中继续努力,进一步扩大女院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影响力。学院新老教师与校友共同庆祝女院社会工作专业30岁生日。此外,还举行了教师为校友佩戴校徽仪式。师生共话旧日时光,现场气氛热烈而温馨。


校友活动二“校友与在校生座谈会”由社会工作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梁妍主持,多位校友与学妹分享了自己的成长历程和人生经验。1997级校友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人文学院张静副教授鼓励同学们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提升能力。1999级校友与在校生倾心交流,高级教师林翔宇分享了自己20年的学校社工之路;顺时而饮品牌创始人魏炜分享了自己在学校即确立职业方向,投身商海创业的故事;赵未婷分享了从事多种职业但全力以赴不留遗憾的经验。2007级校友、蔚来汽车人力资源管理资深顾问马馨逸提到职业发展要注意拓展人脉,对工作认真负责最终会获得更好的机会。2013级校友路舒心介绍了基层公务员的工作内容以及自己考研、参加公务员考试的经验。2018级硕士校友胡苗苗分享了自己跨专业考研,并在社会工作专业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感之感悟。在场学生对学姐们的分享、展示反响热烈,就自己目前学业和职业发展规划上的疑惑和学姐们进行了深入交流,纷纷表示收获丰厚。

梁妍感谢校友们的支持,表示校友们奔赴祖国的大江南北、甚至远赴重洋,一位优秀校友就是一面旗帜,展示着女院的“四自”精神,绵延着专业带给她们的社工情怀,不管走多远,女院永远是校友们的家,欢迎大家常回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