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数字中国建设战略,数字赋能妇女发展,依据全国妇联党组批复的学校改革方案和“三定方案”,学校在原计算机系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基础上,组建数据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并赋予以下使命:一是进一步发挥学校在女性就业创业领域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消除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培养一批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数字技术女性应用人才;二是进一步发挥学校在女性教育领域探索出的符合女性学习特点的教育优势,消除性别带来的数字鸿沟,站牢站稳女性数字素养教育阵地;三是进一步挖掘学校在网络、信息、数据和教育技术方面累积的动能,全力驱动女性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助力数字赋能女性发展。
(一)教学机构设置
数据科学院信息技术学院主要承担计算机学科人才培养、计算机和数学类公共课程及通识课程教学。目前学院设有计算机基础教研室、基础数学与应用教研室、数字媒体技术教研室、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教研室、数字素养中心。
计算机基础教研室承担全校学生计算机通识教育和计算机专业公共课建设,基础数学与应用教研室承担数学类公共课和应用课程建设,数字媒体技术教研室负责数字内容制作、交互媒体设计等方向研究与课程建设,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教研室负责大数据、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研究与课程建设,数字素养中心负责师生数字素养培育与提升。
(二)专任教师情况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24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2人,高级职称教师7人,专任教师具有较好的学科背景和研究经历,毕业于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
(三)教育教学与科研情况
学院自1999年起开始培养计算机学科人才,并始终围绕计算机技术发展和产业需求、国家发展战略、教育部对高等教育的部署等,持续推进学科和专业建设,已累计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毕业生915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毕业生76人,现有在校学生161人。学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体系、课程建设等方面持续创新,培养了大量女性计算机应用性人才。
构建多层次的计算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面向新文科各专业需求,打造与时俱进的计算机通识课程体系,融入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实现技术赋能和计算思维、数字素养的培养。主编的《计算机应用基础》、《Access数据库与程序设计》、《Python编程与数据分析基础》等在国内各高校得到广泛应用。《Python编程与数据分析基础》获评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并建设有在线MOOC资源。计算机应用技术(Python)课程评为北京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授课教师和团队被认定为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
适应时代需求的计算机学科人才培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产业人才需求及时更新,突出“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强应用”。2016年随着国家大数据战略的推进,在培养具备软件开发能力的人才基础上扩展了大数据模块课程,并在2018年增设数据分析处理方向。2021年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中,将计算机、数字媒体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融合,设立了交互媒体设计与开发、媒体数据智能处理方向。目前开设有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导论、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专业课程。
围绕妇女儿童等特色领域开展课题研究。教师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及其应用开展研究,承担了“面向高校智慧校园的网络安全保障防护研究”“基于数字化教学平台的数据可视化可成案例资源库建议及其应用研究”“数智时代高校学生数字素养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等省部级课题,以及基于图学习的信息推荐算法研究、大数据环境下Web可用性判定研究、数字媒体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研究、数据可视化应用研究——以中国妇女社会地位变迁为例等科研项目。学生在科研与创新创业项目中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于妇女、儿童等领域,如电商助农数据分析与可视化、热点事件网络舆情的情感分析与可视化研究、基于深度学习的医养结合性智能服务APP、职场女性用户画像设计等。
数学与计算机领域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蓝桥杯竞赛等活动中多次获得国家级和北京市级奖项。毕业生考入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读研究生,进入诺丁汉大学、庆熙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高校留学;还有就职于京东、美团、小红书等科技企业以及各地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