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正文

第十二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女性教席论坛暨第六届全球女性发展研讨会——“AI赋能·共创未来”智能创新工作坊二成功举办

发布部门:党委宣传部(党委教师工作部、新闻与新媒体中心) 发布者:李思叡 发布时间:2024-12-29

2024年12月22日,第十二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女性教席论坛暨第六届全球女性发展研讨会“AI赋能·共创未来”智能创新工作坊二在北京成功举办。来自山西省妇女研究会、山东省妇女创业发展服务中心、中国传媒大学、中华女子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等机构的专家和青年学者作了精彩发言。中华女子学院妇女发展学院副院长王向梅、全球女性发展研究院研究室主任高歌、妇女发展学院教师等出席工作坊活动。

研讨会工作坊共分为两个平行工作坊,其中工作坊二——“数字赋能女性发展”,聚焦数智时代的女性发展进行研讨,分享数字赋能女性的智慧与力量,由全球女性发展研究院研究室主任高歌及研究院教师李慧波、高凌共同主持。

工作坊二——“数字赋能女性发展”

数智时代为各行各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机遇。工作坊二中,山西省妇女研究会副会长刘建明立足于教育领域,对人工智能赋能女性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中华女子学院妇女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安永鸽分析了数智时代对家政行业的影响、家政女工职业发展的现状、AI技术赋能家政女工的意义、面临的挑战以及路径策略。中华女子学院妇女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瞿彦皓则是对数智时代女性整体就业所面临的机遇以及挑战进行探讨,并对女性如何实现高质量就业提出了应对策略。

数智时代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也深刻地改变着社会各群体的发展,工作坊二的发言嘉宾聚焦乡村女性、银发女性群体开展了相关分享和讨论。山东省妇女创业发展服务中心研究馆员赵真介绍农村精英电商的山东实践,着重分析在数字技术赋能乡村经济和乡村文化的背景下,新型业态视域下农村女性如何突破传统身份,实现自我价值实现与劳动创收的双重转变。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吴菲对返乡创业女性短视频生产中的性别角色开展研究考察,数智时代乡村女性被短视频激活了“可见性”,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为乡村架构了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乡村女性在短视频生产中呈现性别角色特征的变化。中华女子学院妇女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罗梓铭则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分析数字赋能实践中农村女性的发展现状以及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农村妇女组织创新实践案例。中华女子学院妇女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刘兴宇以云南省丽江县某村为例分析了数字时代下乡村青年女性参与公共决策的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当女性获得平等参与公共决策机会的时候,她们表现出色并且由此可以提升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力,进而促进性别平等。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别明蔚就短视频平台社交互动促进流动女工的自我认同和身份重塑进行分析。社会人口结构老龄化的趋势下,银发群体已经成为网民中不可忽视的增长来源,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王晓莹在此背景下对引发女性网红在短视频平台上的可见性以及如何理解算法逻辑下的性别与老年文化做相关研究与分享。

工作坊的另一重要环节是展示高校学生所创作精彩纷呈的AI作品。中华女子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王奕凡同学团队创作的AI视频作品“墨香知己·南北碧城的革命情谊”,以秋瑾与吕碧城的深厚友谊为核心,通过AI技术辅助剧本创作和后期制作,再现两位女性革命者的历史故事,展现她们在妇女解放运动中的相互支持与精神共鸣。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团队的金晶同学小组的AI视频作品主题为“举杯展茗——千年宋茶一壶传”,作品中宋代点茶技艺在时空穿梭中复现,描绘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灿烂途径。中华女子学院文化传播与艺术学院学生高滢分享了创作作品“晶境共鸣”,展现了科技与自然的完美融合,未来晶界代表一个可持续、和谐发展的世界,科技推动自然重生,人类与大自然共同繁荣。中华女子学院文化传播与艺术学院学生李好的作品主题为“未知旅途”,创作缘起是对未知的好奇与探索、对人工智能的思考、对未来的畅想。

在互动分享与提问环节中,与会学者聚焦数字赋能女性发展的学术与实践展开深入对话,为本次工作坊注入了深入和多元的内涵,他们从多个角度探讨了AI技术如何赋能女性,不仅在艺术创作、教育实践、社会工作和文化传承等方面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也为我们展示了数字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推动性别平等和女性发展的巨大潜力。

“AI赋能·共创未来”智能创新工作坊的首次成功举办,为全球女性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我们期待这些讨论和创意能够转化为实际行动,共同推动一个更加平等和包容的数字未来。

智能创新工作坊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女性教席论坛暨第六届全球女性发展研讨会的一部分,该论坛由中华女子学院(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全球妇女发展合作交流培训基地联合主办,中华女子学院文化传播与艺术学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女性教席)、中华女子学院全球女性发展研究院、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共同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