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华女子学院(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简介
中华女子学院(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是学校二级直属管理单位,承担着学校国际合作教育培训、来华留学生教育、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生培养、英语专业二学位培养、全校公共英语和公共写作教学等项工作。
作为学校实施国际化战略的窗口,国际教育学院坚持开放办学战略,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近年来与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 20余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学生国际交换与留学项目 20 余项。学院秉持开放办学理念,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借鉴国际先进教学理念和管理经验,统筹学校整体师资和社会优质资源进行优化管理,专兼职师资队伍实力雄厚、特色突出,管理团队规范专业、经验丰富。
二、女性文化国际传播(英语)微专业简介
微专业是指在本科专业目录以外,围绕某个特定优势专业领域、研究方向或者核心素养,提炼开设的一组核心课程,通过灵活、系统的培养,使学生具备相应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提高学生知识结构的复合性,提升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
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加深、人们的性别平等意识不断增强的大背景下,培养高素质的女性文化国际传播人才已成为一种迫切需要。为更好地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需求,充分发挥我校学科专业优势,加快推进新工科、新文科交叉融合建设,构建与“建设一流女子大学”的奋斗目标相适应的学科专业体系,推动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以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多样化需求,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学生从业竞争力和对未来社会适应力,根据《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的通知》(教高〔2023〕1号)、《中华女子学院微专业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精神,国际教育学院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校与外语学科专业实际,在做好英语专业二学位教学、全校公共英语教学的同时,现开设英语专业+女性文化国际传播(交叉特色课程模块)的“女性文化国际传播(英语)”微专业,开展微专业教学,促进“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跨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对学校特色优势专业发展及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提供支持。
本微专业以“优化结构,注重交叉,强化特色”为原则,推动学科集成融合创新,打破专业壁垒,拓宽专业发展路径,使英语语言学习与女性文化国际传播交叉与融合,把优秀的中国女性文化介绍给世界,把先进的世界女性文化引入中国,实现文化交融、文明互鉴,为国家与社会培养高素质、知性高雅的女性文化国际传播人才和女性文化交流使者,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三、招生计划
2024年计划招收40名学生。
四、招生对象及报名条件
本计划面向全校2022级、2023级全日制在校本科生。
报名者须具备以下条件:
1.政治合格,理想信念坚定。
2. 综合素质高,具有持续的学习动机;主修专业无不及格课程,学有余力。
五、女性文化国际传播(英语)微专业培养方案
1.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能力、良好的人文素质、开阔的国际视野,系统了解各国女性文化,具有良好的文化适应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协调创新能力、用英语讲好中国女性故事与传播中国女性文化的能力,具有“四自”精神、正确的性别意识与先进性别文化观念,服务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服务国家与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应用复合型女性人才。
2.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兼学中西方女性文学与文化、性别理论、女性主义批评,接受系统、科学的英语基本技能训练,把握世界女性文化的发展脉络,掌握女性文化的要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与方法,学会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审视女性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开发知识背景,形成跨学科、国际化视野;培养、提高性别理论、批评能力与水平;建立正确的性别意识,培养女性意识,提升人文素养,建构完形人格;知识学习、文化认知和能力培养与立德树人紧密结合,在了解各国女性文化的同时,注重讲好中国女性故事、传播中国女性文化,实现女性的自我提升,培养先进性别文化观念,致力于先进女性文化的构建。
3. 学制与学分
学制1年,16学分。
4. 教学进程表
女性文化国际传播(英语)微专业教学计划一览表
序号 | 课程名称 | 开课学期和周学时 | 总学时 | 学分数 | 考核方式 | 课程性质 | 备注 |
|
理论 | 实践 | 合计 |
|
1 | 2 |
|
1 | 跨文化交际与 文化传播 | 2 | | 24 | 8 | 32 | 2 | 考查 | 必修 | |
2 | 英美文学 | 4 | | 56 | 8 | 64 | 4 | 考查 | 必修 | |
3 | 女性文化研究与 国际传播 | 3 | | 38 | 10 | 48 | 3 | 考查 | 必修 | |
4 | 欧美文化 | | 3 | 38 | 10 | 48 | 3 | 考查 | 必修 | |
5 | 中外女性文学 | | 2 | 24 | 8 | 32 | 2 | 考查 | 必修 | |
6 | 中西性别文化比较 | | 2 | 24 | 8 | 32 | 2 | 考查 | 必修 | |
合计 | 204 | 52 | 256 | 16 | / | / | |
|
5. 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跨文化交际与文化传播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
建议教材:
许力生、戴炜栋. 新编跨文化沟通英语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9
张朝霞、黄昭文. 文化传播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传授中西方文化在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文化取向、社会规范、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知识。
2)能力目标:使学生具备对异域文化语言现象的文化蕴涵的理解和领悟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与传播能力。同时,提供学生观察中华文化的新角度,提升文化观察敏感度和理解能力。
3)素质目标:帮助学生形成对语言、文化、交际与传播四者之间关系的正确意识,从而具备较强的跨文化素质,成为具有跨文化交际与传播能力的现代语言工作者和具有开放包容的心态、灵活有效的技巧的跨文化传播工作者。
4)课程思政的核心理念与目标:培养学生坚定中国文化和道路的自信,提升文化欣赏力、鉴别力、批判力。积极引导学生从全球多元文化视角审视中国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现代转型和民族文化复兴。并且,通过跨文化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独立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课程还培养学生的共情心和同理心,引导换位思考,超越自我文化的边界,不断吸引和整合世界多元文化的丰富资源,最终建构包容个人与人类和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跨文化人格”。
教学内容:
1)了解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的,对语言的充分理解需要文化意识。
2)体会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对沟通行为的影响。
3)掌握并学会处理生活中常用行为中的文化差异。
4)理解社会角色和关系在不同文化中的期望值。
5)熟悉不同种类的体态语以及不同文化对体态语的不同解释。
6) 学会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去适应文化差异、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和误会。
7)掌握文化传播策略,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学生校园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考核方式:案例分析
课程名称:英美文学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
建议教材:
罗经国、阮炜编注. 新编英国文学选读. 第四版[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常耀信. 美国文学简史. 第4版[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2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和掌握英美两国文学的基本发展概况、英美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和阶段及其文学现象与特征、各重要发展阶段的代表作家及作品,熟知作品内容、基本思想、艺术特征及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掌握文学鉴赏与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2)能力目标:打好语言基本功,建构英美文学知识框架,增强对英美文学及文化的了解,拓宽文学视野;培养阅读、理解、欣赏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提高文学欣赏水平及文学批评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3)素质目标:提升文学和专业素养,对文学、文化现象具有高度敏感性,培养知性高雅的女性人才。
4)课程思政的核心理念与目标: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穿于知识学习、文化认知和能力培养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学习英美文学的同时,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及其中的代表性作家,进行比较研究,体会中西文学应如何交融、互鉴与共同促进,讲好中国文学故事,传播中国文学。
教学内容:
1)英美文学史
2)英美文学代表作品
3)当代文学批评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辅之以讨论等活动。
考核方式:结课论文
课程名称:女性文化研究与国际传播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
建议教材:自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把握世界女性文化的发展脉络,掌握女性文化的要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与方法,掌握国际传播渠道、传播内容、传播受众及传播效果和效应等基本知识,学会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审视女性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开发知识背景,形成跨学科视野。
2)能力目标:培养、提高性别理论、批评能力与水平,具有良好的文化适应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与协调能力,具有传播中国女性文化的能力。
3)素质目标:建立正确的性别意识,培养女性意识,提升人文素养,建构完形人格,培养高素质、知性高雅的女性人才。
4)课程思政的核心理念与目标: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穿于知识学习、文化认知和能力培养的全过程,在了解各国女性文化的同时,注重讲好中国女性故事、传播中国女性文化,实现文化交融,文明互鉴,实现女性的自我提升、培养先进性别文化观念,致力于先进女性文化的构建。
教学内容:
1)女性主义文化思潮、女性主义批评
2)女性文化发展历史、现状
3)女性生存状况、女性问题
4)女性文化阐释
5)优秀女性文化传播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辅之以课堂展示、分组讨论等活动。
考核方式:结课论文
课程名称:欧美文化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
建议教材:訾缨. 英语国家概况. 第二版[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进一步拓宽现当代大学生的国际视野,使学生深入了解主要欧美国家的自然地理概况及特点、历史发展脉络及社会与文化概况。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讨论主要欧美国家的相关知识,全面系统地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等综合能力。
3)素质目标:通过对欧美国家文化知识的学习,扩大当代女大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
4)课程思政的核心理念与目标:以学习语言和欧美国家社会和文化知识为载体,采用中西文化对比视角,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体悟和比较中国国情及历史发展脉络,深刻体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知识,并学习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最终目标是用英语表达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教学内容:
1)地理、历史、人口构成概况
2)国家政治体制
3)国家经济概况
4)国家文化社会生活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辅之以课堂展示、分组讨论等活动。
考核方式:结课论文
课程名称:中外女性文学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
建议教材:自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世界文学,尤其是英、美、中文学史上具代表性的女小说家、女诗人、女戏剧家、女权主义者的代表作品,梳理文学视阈下的外国女性文学,对世界女性的文学创作有一个较系统的了解,把握世界女性文学的发展脉络,探究女性文学的流变,掌握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与方法,领会女性文学的要义。
2)能力目标:拓宽文学视野,培养国际视野,提高文学鉴赏、批评、创新能力,培养文化包容、批判能力。学会从女性的视角审视女性的发展,学会从女性主义的视角研读女性作家的作品,拓宽文学视野,提高文学鉴赏、批评、创新能力,培养文化包容、批判能力。
3)素质目标:关注女性发展与女性自我成长,树立正确的性别意识,培养女性意识,提升审美趣味和人文素养,聆听文学与现实世界中广大女性的心声,关注女性自我的成长,为寻求两性平等做进一步的思索,尝试文学创作,提升人文素养,培养知性高雅的女性人才。
4)课程思政的核心理念与目标: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穿于知识学习、文化认知和能力培养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学习外国女性文学的同时,了解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及其中的代表性作家,进行对比研究,体会中西女性文学应如何交融、互鉴与共同促进,思考女性如何自我提升,培养其先进性别文化观念,通过文学,讲好中国女性故事,建构完型人格。
教学内容:
1)中外女性文学发展历程
2)女性文学文本鉴赏及策略
3)女性文学批评理论及方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辅之以课堂展示、讨论等活动。
考核方式:结课论文
课程名称:中西性别文化比较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
建议教材:自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性别文化相关的核心理论和概念;熟悉中西性别文化发展脉络和异同;了解先进性别文化思想、理念及实践。
2)能力目标:培养理解、批评能力与水平;具备良好的文化适应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包容力与协调能力;培养多元文化意识,增强文化自信。
3)素质目标:形成基于男女平等理念的性别观,树立科学、正确的性别意识,建构女性完形人格。
4)课程思政的核心理念与目标:基于本门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本课程思政的核心理念为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穿于知识学习、文化认知和能力培养的全过程,在了解各国性别文化的同时,注重讲好中国故事,实现文化交融,文明互鉴,以培养先进性别文化观念,致力于先进性别平等文化的构建。
教学内容:
1)中西性别理论
2)性别文化阐释
3)中西性别文化发展脉络、异同
4)先进性别文化
5)性别文化文本研读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辅之以课堂展示、讨论等活动。
考核方式:结课论文
六、修读费用
参照学校辅修学位收费标准收取,即每学分100元。每期缴纳的课程费用根据实际开课学分计算。缴费时间及方式另行通知。
七、修读相关要求及管理
1. 每名学生每期只能申请修读一个微专业。
2. 学生须按微专业培养方案修读规定课程并参加考核,成绩合格者即可取得相应学分。微专业课程单独出具成绩单,不计入主修方案内。
3. 如因特殊原因不能参加考试,须提供相关病假或事假证明,并于考试前办理缓考手续。未办理缓考手续视为无故缺考,课程成绩记为0 分。
4. 微专业全部课程的结课考核不设置补考,课程不及格需重修。
5. 学生在修读微专业期间,如成绩“不合格”的课程总学分达到微专业课程总学分的一半及以上,将视为自动退出微专业学习。
6. 学生在每学期开学初按照所修读微专业的具体安排办理缴费手续。学生因学习兴趣发生转移等原因提出退出微专业学习的,需经开设单位审核同意后方可退出。中途退课或终止微专业学习,所交学费不予退还。
7. 有以下情形之一者,应终止微专业的修读:1)学生主修专业已办理退学的;2)学生被开除学籍的。
8. 获得微专业证书的学生,可向所在学院申请,经学院审核后,报教务部审定,可抵免主修专业 2 学分的相应通识任选课程。退出微专业的学生,若已修完的课程与主修专业应修课程修读要求相同或者相近的课程,且成绩合格,可向所在学院提出申请,经所在学院认定后,报教务部审定,可免修主修专业相应课程;与主修专业课程无对应关系的,可以申请兑换相应模块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学分。所有学分认定应当在第七学期末之前完成。
9. 学生修读微专业,其学籍管理仍由主修专业所在学院负责。学生修读微专业课程所获学分不参与学生评奖、评优资格申请等学分绩点核算。
10. 微专业课程参照学校第二学位专业课程管理,课程要求和考核等按照学校教学管理规定执行。
八、证书授予
修完女性文化国际传播(英语)微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成绩全部合格者,由国际教育学院颁发微专业合格证书,并报教务部备案。
九、师资力量
教学团队由国际教育学院英语专业教学团队的骨干成员组成,具有高职称、高学历、年龄与学科专业结构合理等特点。教学团队前期已开设相关课程数门,开展相关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数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形成一支师德高尚、爱岗敬业、治学严谨、业务精湛的学科队伍。
十、教学形式
独立开班,采取混合式教学模式授课,每学期校通识任选课时段或周末上课。
十一、开课时间
每开课学期的第二周。
十二、报名方式与选拔程序
请有意且符合条件的同学填写《2024年中华女子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女性文化国际传播(英语)微专业招生报名表》(见附件),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报名表纸质版(加盖院系公章)与相关证明材料报送至主楼418办公室姚老师处,同时将电子版发送至邮箱:0126006@cwu.edu.com。报名后由微专业开设单位择优确定修读名单。
报名电子及纸质材料提交截止时间:2024年7月7日下午4点。
十三、咨询及联系方式
联系人:钱老师
电话:13683689305
欢迎加入QQ群咨询报名(QQ号码:3781862998)
附件:
2024年中华女子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女性文化国际传播(英语)微专业招生报名表
中华女子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2024.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