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招生 » 招生信息 » 正文

中华女子学院2026年法律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介绍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9-28  访问量:

法律硕士

中华女子学院法学院招收全日制法律(法学)(专业代码035102)和法律(非法学)(专业代码035101)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我校立足中国法治实践,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铸魂育人,服务于国家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和妇女事业发展大局,坚持“厚基础、突特色、重应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整合法学与其他学科的研究力量,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德法兼修,具有坚实法学理论基础、熟练法律实务技能、深厚家国情怀、男女平等意识、能够服务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需要、尤其是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和家事法领域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法治人才。


    培养特色

近四十年来,法学专业秉持“特色发展、服务社会”理念,在妇女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家事法等领域形成鲜明学科优势。学院以夯实学生法学基础理论为根基,依托特色学科强化专业认知,联动实务平台提升法律实践能力,构建起“理论+特色+实践”三位一体的办学特色。

妇女法方向:聚焦妇女权益保障基本理论与实务,通过特色课程体系,与妇联、司法系统合作,夯实学生理论基础,强化学生男女平等意识,提升妇女权益保障实务能力。

未成年人保护法方向:围绕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理论与具体保护机制建设,结合国家和社会对未成年人发展要求,从多学科视角研究突出问题,助力学生树立儿童利益最大化意识,锻炼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家事法方向:以婚姻家庭继承法、反家庭暴力法、家庭教育法、家庭财富管理法律实务及家庭危机干预与纠纷解决机制为核心内容,对接国家社会治理和婚姻家庭法律服务需求,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高水平家事法治人才。


    师资队伍

法学专业拥有一支政治过硬、师德高尚、专业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法律硕士专业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共24人,均毕业于国内一流大学,全部拥有博士学位或高级职称。校外导师18人,来自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妇联等实务部门,具有丰富实务经验和扎实理论功底。全面推行双导师制,为学生搭建从课堂到实务的成长桥梁。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教授、国家督学、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以及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教育系统“教书育人榜样”、北京市法学会“百名法学青年英才”等。为主动适应信息时代对复合型法治人才的培养要求,同时满足妇女儿童权益保障领域对多学科交叉支撑的现实需求,学院整合全校优质教育资源,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参与法律硕士培养。

法学院教师在妇女法、婚姻家庭法等特色领域的研究水平位于全国前列。近五年,教师团队累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司法部等省部级以上课题 30 项。在咨政服务方面,多次为全国人大、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全国妇联等国家机关提供高质量政策建议,多项成果获国家领导人批示。法学院教师深度参与了《妇女权益保障法》《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反家庭暴力法》《家庭教育促进法》《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等法律法规的制定与修订,为推动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治化进程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4名教师获“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多名教师被聘为全国妇联维权智库专家以及北京市等多地妇女维权智库专家。凭借突出的贡献,法学院被全国妇联评为“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


就业领域

    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可在司法机关、律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从事法律相关工作,或在与妇女儿童和家庭建设相关的法律实务部门、国际组织任职,也可在国内外高校或研究机构深造攻读博士学位。2025届毕业生全部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