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实习

当前位置: 首页 > MSW教育中心 > 实习实践 > 专业实习 > 正文

智行讲堂|基于协同理论的慢病共病患者居家养老模式(第21讲)

发布时间:2025-05-06 发布者:社会工作学院 浏览量:

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进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强化失能老年人照护,加大对老年助餐服务、康复辅助器具购置和租赁支持力度,扩大普惠养老服务,推动农村养老服务发展。”为帮助同学们紧跟行业发展动态,深入了解老年服务领域的前沿议题,2025年4月28日,社会工作学院特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急诊医学科刘冰老师,做了题为《基于协同理论的慢病共病患者居家养老模式研究》的讲座。讲座由社会工作学院副院长郝彩虹副教授主持,2024级全体MSW研究生参加。

郝彩虹首先对刘冰老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她指出,本次讲座主题与社会工作专业,尤其是健康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领域高度契合,有助于同学们把握行业前沿动态,拓展专业视野。她鼓励大家认真聆听、积极思考,在交流中收获知识与启发。

刘冰老师围绕主题进行了深入讲解。他指出,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慢性病与共病人群持续增长,传统养老模式已难以应对这一群体日益复杂的照护需求。与此同时,政策支持和社会需求的双重推动,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协同理论的引入,则为破解相关难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理论支撑。随后,刘老师系统介绍了CCM模型(慢性病管理模型)、ICCC框架(慢性病创新照护框架)等理论,并结合实践案例,解析居家养老模式的基本构成,包括家庭、社区与社会之间的协同机制,以及多学科团队与家庭照护者的协作关系。在此过程中,刘老师分享了如何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开展实证研究,为同学们今后开展相关课题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

讲座过程中,刘老师与在场同学深入互动。多位同学积极参与讨论,其中一位结合家人居家照护的经历,讲述了家庭照护者在实际操作中面临的压力与困难。刘老师以此为切入点,剖析了当前居家照护中的关键问题,并指出,基于协同理论的养老模式可通过整合多方资源,有效提升照护质量、缓解家庭照护压力,使理论更好地服务于实践。通过与专家的面对面交流,同学们对社会工作在健康照护领域的专业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对未来职业方向的关注与思考。

最后,郝彩虹总结到,此次讲座内容丰富,让同学们对慢病共病患者的居家养老模式有了全新的认识,并鼓励大家关注养老问题,提升专业能力,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及健康社会工作实践中贡献力量。

未来,学院将持续推出多样化的学术交流活动,为同学们搭建更多学习交流的平台,助力每一位同学探索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