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3日下午,由社会工作学院与科研处联合主办的“中华女子学院名师名家暨社会工作学院智行讲堂(第十六讲)”在教图楼213阶梯教室举办。学院特邀北京大学文科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静老师为师生们讲授《案例分析:上访村为何消失?》。本次讲座由社会工作学院院长李敏教授主持。李敏院长对张静教授的到来表示了诚挚欢迎,并嘱咐同学们珍惜此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将讲座学习内容与之后的实习实践联系起来,带着任务学习。
张静教授以“私人关系”和“公共关系”这两个概念为理论背景,从“广东增城下围村持续20多年的上访现象为何能够在短短一年内消失”这个问题出发展开了阐述。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高速路的建成,下围村土地价值飙升,村民对征地拆迁、物业出租、工程承包等问题的质疑不断出现,村内两个宗堂之间此起彼伏的冲突导致村庄资产闲置,无法顺利经营。在“下派干部”、“自选干部”等对策都无法奏效时,“村民议事会”为难解的死结带来了曙光。村民议事会由于具备制度供给、可信承诺和互相监督三大要素,在经历前期的混乱之后开始发挥作用。该村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成功召开16次会议,讨论议题38项,表决通过29项,且决策实施中无人阻挠。这些决策为村民带来了普遍的利益,上访现象消失了,村民之间也从原来基于宗堂内互利的私人关系发展出了基于整个村庄合作的公共关系。
之后,张静教授对上访村消失背后的机制进行总结,提出其外部动力是市场经济中土地房产等要素价值的变化,推动了传统治理方式的改变;内部动力则是村民自己解决问题的需要,引发了基层治理方式的变革。上访村的消失说明治理创新具有自发性,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建立符合新的社会变化需求的规则。张静教授鼓励同学们思考上访村“村民议事会”的可复制性,并指出某项治理经验能否复制取决于:环境是否客观上存在内外部的动力;治理者是否认识到解决问题的新原则、并基于此设立新规则;新的治理规则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以及现实中能否让规则从愿望宣言转变到真正有约束力的行动方案。
讲座结束后,张静教授就同学们提出的女性等弱势群体何以展开合作、治理背后的情与理问题、公共理性治理方式对传统差序格局的影响以及回迁房社区中的治理创新等问题进行了一一回答。同学们表示受益匪浅,收获颇丰。社会工作学院陈伟杰副教授对张静教授的精彩讲座表达了特别感谢,指出这次学习将对同学们未来开展研究和实务富有启发,并欢迎张静教授下次莅临女院指导交流。
本次讲座是社会工作学院智行讲堂第十六讲,也是2024级社会工作研究生一阶段实习的第一场讲座,后续社会工作学院将为同学们组织开展更多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