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4日,社会工作学院联合学校科研处,在文体楼多功能厅隆重举办了“中华女子学院名师名家讲座暨社会工作学院智行讲堂(第十九讲)”。本次讲堂特邀教育部长江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冯仕政教授主讲,主题为《气质养成与人才培养: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思考》。社会工作学院全体教师及2024级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活动。
讲座由中华女子学院副院长周应江教授主持。周应江对冯仕政教授的到来表示了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感谢。他提到,冯教授是我国社会学界的杰出学者和领军人物,其研究成果丰硕,学术影响广泛,在社会学理论、教育教学方法以及田野调查实践等方面都有着丰富的积累和独到的见解。他相信,冯教授的精彩讲授必将能够激发师生们对于社会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思考和积极行动。在周院长的热情介绍下,全场师生以热烈的掌声表达了对冯仕政教授演讲的期待。
在讲座的第一部分,冯仕政教授紧紧围绕“人的培养”这一核心议题,深刻诠释了新时代社会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与目标。他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出发,强调了教育工作的神圣使命与深远意义,指出教育的首要任务绝非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而是致力于培养充满活力、具备创新精神以及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针对当前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重性能而轻心灵、重构件而轻总成、重结构而轻遂行等问题,冯教授提出了人才培养应注重学生的整体性和开放性的重要观点。他主张,教育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使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在情感、道德、审美等多方面得到均衡发展,养成敏锐的判断力、坚毅的决断力、良好的完成力。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冯仕政教授将焦点转向了“气质养成”这一重要议题,为师生们带来他深刻而独到的见解。他首先通过梳理古代思想家的理论,对气质的内涵与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指出气质并非与生俱来的特质,而是个体在长期修养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精神风貌,是知、情、意的综合体现,蕴含着个体的智慧、情感与意志。冯教授进一步强调,气质的养成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气质直接关系到个体的行为举止、思维方式和处世态度,进而影响其人生轨迹和成就。因此,冯教授呼吁创新教育教学体系,打破相对封闭、单调、刻板的车间课堂教学模式,提供更丰富的内容和选择。通过调整“气”在人身上的组合和结构,提升学生的正气和清气,摒除邪气和恶气,使学生在内在修养上达到更高的境界。
在讲座的第三部分,冯仕政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前瞻的教育视野,为师生们呈现了“田野课堂”这一教学模式。他强调,田野课堂不仅是对传统教育教学的一次全面革新,更是对教育教学全要素、全环节、全流程的深刻再造与重组。这一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通过田野调查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探索知识、锤炼技能,从而培养出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冯教授深情回顾了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田野教学的悠久历史与辉煌现状,带领师生们穿越时空,共同回顾了田野课堂从最初的理论构想到如今实践应用的推进过程。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和数据展示,冯教授让师生们深刻感受到了田野课堂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提升、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巨大潜力。
讲座结束后,冯仕政教授与在场师生们进行了深度互动交流,就师生们提出的如何培养“失败者”的气质、如何平衡青年教师考核压力与实践教学的时间冲突等问题,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在场师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学生代表热情地向冯教授献花。
最后,社会工作学院院长李敏教授向冯仕政教授表达了衷心感谢,并高度评价了本次讲堂对于社会工作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她指出,冯教授的精彩讲解,不仅让师生们对“田野课堂”教学模式有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更激发了他们对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无限憧憬与期待。她表示,社会工作学院将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师生们搭建更多的实践学习平台,同时也鼓励年轻老师积极参与到冯教授的教学实践队伍中,在“做与学”的过程中与同学们建立紧密的情感连接,共同成长进步。
本次智行讲堂,冯仕政教授不仅带师生们领略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而且为社会工作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未来,社会工作学院将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探索和实践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路径,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