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9日,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社区治理与发展》课程负责人李敏老师带领社会工作学院2024级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参访北京市昌平区社会组织发展服务中心,深度了解超大型社区治理的"回天模式"。在服务中心负责人张秀静的引导下,师生共同探析社会组织在党建引领下参与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
张秀静在服务中心公共空间现场讲解了回天地区作为北京超大城市治理样板,创新构建了"四维孵化"服务体系:通过组织孵化培育专业机构,服务孵化打磨优质项目,平台孵化搭建资源网络,社区孵化深耕治理末梢。该模式首创“造节造活动”社群培育机制,依托“社区邻里节”“公益市集”等载体激活居民参与,形成政府、社会组织和居民协同共治的治理生态。此外,服务中心通过"党建+"模式串联治理要素,建立社会组织党建联席会制度,推动52家入驻机构与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在“公益创投大赛”等品牌项目中,累计孵化“社区停车自治联盟”“老年数字课堂”等217个民生服务项目,服务覆盖率达98.6%。

随后,张秀静以“当我们谈论社会组织 我们在说什么”为主题进行了分享。指出服务中心将孵化阵地前移至社区服务站,使社会组织与社区工作者联合办公,实现需求端与服务端的精准对接。要注重发挥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功能,以社会组织党建为纽带,推动区域化党建与区域化共治,推动社会组织党建与社区党建的融合。在此基础上形成以购促孵,以平台孵化实现组织孵化和服务孵化的效率倍增。社会组织孵化的终极目标是解决社区问题,将孵化工作阵地搬进社区,解决社区问题,最终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外,她希望同学们关注人才和行业发展之间的联系,关注当前的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加强自身对社会工作的认同感,看到社会组织的力量和韧性。

李敏老师肯定了北京市昌平区社会组织发展服务中心的新发展和新举措。指出随着《"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的深入实施,社会组织正从传统服务提供者转型为治理共同体建设者。同学们要把握基层治理现代化机遇,既要读懂政策文本中的行业风向,也要在实习实践中锤炼资源链接、项目设计等核心能力。
参访研究生就“城市建设后背景下,社会组织的建设与孵化面临哪些挑战”等问题与实务专家展开讨论。此次参访使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直观感受到社会治理的“毛细血管”运作。参与学生表示,通过了解“回天模式”,既理解了社会组织在矛盾调解、资源整合中的专业价值,也认识到社区工作者需具备政策转化、组织培育等复合能力。作为课程实践的重要环节,此类参访将持续链接政府、高校与社会组织资源,为基层治理人才培养注入实践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