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这个城市,步入街道与社区,去观察,去记录,去倾听,去感受这个时代的变迁,去追寻老北京的情怀。然后,将一点一滴回归到社会学能做什么,我能做什么?这便是2015级社会学实践周。
Part1:清华同衡专家介绍社会学与城市规划——兼具理想、理想与浪漫
在这个亢奋年代,在这个丰裕社会,在这个富强国度,我们所能做的,似乎仅仅是追赶它飞速向前的步伐,小心不要被落。动人的财富故事,绚丽的商业模式,比新媒体还新,比跨界更加混搭,娱乐就是思考,梦想就是秀场。
与此同时,有些面孔消失了,有些声音聋哑了,有些灯火熄灭了。他们没有黑暗,却少有人知晓,最后被遗忘。面对这样一个美丽新世界,如何选择?
清华同衡设计研究规划院张若冰研究员分享了社会学如何回应这个时代的变迁,如何在城市规划这样一个工科的行业中发挥社会学这样一门人文学科的作用与价值。
从自己的实际经历出发,向我们娓娓道来她与城市规划的故事。一座城,一个故事,城市的发展不仅仅应该是高楼大厦与钢筋水泥,更应该看到在浩荡的历史长河中这座城市所传承的人文精神与情怀。
精彩的演讲,让我们看到了跨学科交流在这个时代的多样性与重要性,不应该再是精益求精,把自己陷于一隅之地。
Part2:史家胡同博物馆——新梦是旧事的拆洗缝补,新梦在每个人手中
基于张若冰学姐的铺垫,第二天则是理论与现实的碰撞,我们来到了史家胡同博物馆。
在孙天培规划师颇具情怀与细致的讲解中,史家胡同的历史背景清晰的印在了我们的脑海中。如果说在这个不大的院落里承载着的物品是过去老北京人生活的情怀,那么史家胡同博物馆对城市规划的回应则是对老北京人对现在生活情怀的追寻。
赵蕊规划师介绍到,2015年,朝阳门街道办事处和史家胡同风貌保护协会联合发起“咱们的院子”——东西南历史文化街区院落公共环境改善试点项目。基于东西南历史文化街区内的主干胡同,选取7处居民改善需求强烈的院落,进行公共空间改善实施试点。
史家胡同博物馆召集6家志愿服务的专业设计机构与居民一起开展参与式设计,居民诉求及满意度是方案设计的原则与标准。遵循“前期踏勘、参与式设计、实施准备、动工实施,合理利用空间、后期维护”5个环节全过程公众参与的实施流程,引导居民积极参与街区事物,建立自治循环机制。
同时也谈到,在这个存量规划、与人打交道的时代,由于缺乏社会学专业的人员,在社区营造过程中面临着与如何与居民沟通、建立信任的困难。希望社会学能够参与到城市规划的工作中去,为建设美丽新城市做贡献。在长期的实践中,他们认为需要打造自上而下(申请资金)与自下而上(居民参与)相结合的自主街区模式。
对于未来,他们希望能够搭建地区间可统筹的信息与资源平台、打造一个跨学科人才的社区联盟模式,以此来带动其它片区的发展。
众所周知,老龄化,这个在短短十年里迅速加重的问题,不可避免地把养老这个话题、这个责任,从传统的家庭范围,推向了整个社会、整个国家。位于西城区延寿街的银鹤苑养老驿站,就是大栅栏街道开展养老服务工作的统筹调度中心和服务承载基地,主要是为区域养老照料方面的需求群体提供服务。
不同于普通的养老机构,该养老驿站引入了北京枫华老年互助资源中心、康美健康云等专业服务机构协同参与,以养老助残服务中心位枢纽,打造“1512”区域养老服务体系,通过一个统筹调度中心、五个硬件设施。十二项主要服务功能的系统性建设,形成历史文化街区的养老服务模式。
同时,养老驿站在科学化服务的同时,老人们的需求与情感也被得到了很好的回应。情怀不应该只属于年轻的一代,在这个急速变迁的时代,老人的需求与情怀也应该得到重视与满足。
社会学除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也应该走出校门,去看社会、看城市、看城市里的人儿,去倾听时代的歌声。短暂的实践周活动告一段落,兼具情怀与颜值的2015级社会学人继续行走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