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院实践周开展艺术讲堂:“艺术•设计与性别”系列讲座

发布日期:2016-11-28点击:发布人:
   “女院艺术讲堂”是中华女子学院的一个系列讲座,主题以艺术和设计为主,兼及其他学科,至今已成为艺术学院进行教学与科研、交流与合作的一个良好学术平台和品牌。
   1971年,琳达•诺克林在《艺术新闻》杂志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文章《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这是艺术史学者对20世纪60、70年代发生的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的首次正面回应。对于琳达•诺克林的提问,朱迪•芝加哥通过她和她的团队从1974年到1979年历时六年创作的大型装置作品《晚宴》给出了一个女性主义艺术家的回答。其实百年设计的历史和艺术史的情况基本类似,当我们如数家珍地谈论设计史中那些男性大师时,许多女性大师都被由父权和夫权书写的主流历史遮蔽起来。以包豪斯和现代主义设计时期为例:约瑟夫•阿尔伯斯的妻子安妮•阿尔伯斯(AnniAlbers)、马歇尔•布劳耶的恋人君妲•史陶佐(Gunta Stölzl)、拉兹洛•莫霍利-纳吉的学生玛丽安娜•布兰特(Marianne Brandt)、密斯•凡•德•罗的伴侣莉莉•瑞克(Lilly Reich)、独行侠艾琳•格雷(Eileen Gray)、勒•柯布西耶的助手夏洛特•佩里安(Charlotte Perriand)、查尔斯•伊姆斯的妻子蕾•伊姆斯(Ray Eames)、阿尔瓦•阿尔托的妻子安诺•玛赛奥•阿尔托(Aino Marsio Aalto)等等,我们可以列出一份长长的名单。根据这份名单我们几乎可以重新书写一部完全陌生的“她者”设计史。
  
   但我们深信,在艺术和设计研究中引入性别视野,其目的与其说是重新关注那些被遮蔽了的女性(包括LGBT等少数族群)艺术家、设计师进而补写、改写、重写艺术史和设计史,不如说是运用跨文化研究和性别研究中尊重差异性和相通性的方法重新看待艺术史与设计史中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所谓中心、经典、标准、体系。
   恰逢实践周,艺术学院师生能够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和空间中讨论这个有趣的话题。因此围绕“将女性特点融入专业特色之中,突出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女性设计人才”的学科定位,我们特别策划了以“艺术•设计与性别”为主题,包含《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人文特征》、《中国梅瓶研究-文化视野下的器物与离世》、《女性主义:中国艺术史与设计史研究的新视角》及《女性空间与晚清都市女装》系列讲座。其目的不仅在于完成实践周的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通过此次系列讲座形成讨论艺术、设计与性别的学术氛围,并以此为契机展开相关话题更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