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践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实践 > 正文

    踏寻京韵古迹 AI助力添魅力 国际教育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周活动纷呈

    发布时间:2025-07-17 发布者:国际教育学院 浏览量:

    2025630-74日,国际教育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周期间,一系列精彩纷呈、意义非凡的活动有序展开:从探访前沿教育企业感受科技赋能的力量,到聆听专家讲座触摸历史文化的脉搏;从学子们以实践成果展现文化魅力,到专业讲座夯实学术写作根基,多维度的实践与学习活动,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知识与创新交融的盛宴,助力学子们在汉语国际教育领域深耕细作、砥砺前行。

    一、参访“快捷汉语”:见证国际中文教育的人工智能革新

    2025630日下午,中华女子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师生走进国内先锋中文教育机构——北京和合快捷汉语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近距离感受国际中文教育的前沿发展与技术创新。

    际中文教育界知名学者、快捷汉语教育品牌创始人郝桂秀教授亲切接待我院师生,详细介绍了快捷汉语20余年的发展历程、独具特色的教学理念以及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突破性成果,让大家真切体会到国际中文教育正迈入一个全新的智能化时代。“教育创新,源于专业化与专注性。”郝教授阐述了快捷汉语的教学理念。品牌创始至今,郝教授始终坚持品牌化、标准化发展,提出了“语感、语境、语用”三位一体的六字方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真实场景和故事化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Demo展示环节,AIGS系统(多语言)主要负责人谭聪聪老师为大家展示了AIGS的强大功能。数字人教师不仅能够实现中英日韩等多语言的实时互动,还能根据学习者的表情、语速和回答准确度智能调整教学节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AIGS系统(多语言)全程参与制作的《热点中国》系列微课,凭借“AI编剧+数字人主播+智能字幕”的创新模式,在Tiktok平台受到了广泛关注。将AI技术与教学结合的实践,不仅让师生们直观感受到“中文+科技”的无限可能,更引发了关于未来教学形态的热烈讨论。

    从自编教材到AI课程研制,从海外办学到技术服务外包,快捷汉语的每一步都紧扣时代脉搏。这次参访不仅是一次专业交流,更是一次关于创新与未来的深刻启示。

     

    二、北京方志馆员开讲:解码北京三千年历史风华

    630日上午,北京市方志馆馆员王韧杰走进中华女子学院,为师生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北京极简史》专题讲座,通过政治、文化等多维视角,系统梳理了北京三千余年的发展脉络。

    讲座以北京市方志馆珍藏的百种旧志、万册新志为依托,深入浅出地展现了北京从西周燕蓟封国到全国文化中心的沧桑巨变,带领听众穿越时空,领略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独特魅力。

    千年古都的历史脉络

    王韧杰馆员以时间纵轴为经,城市功能为纬,系统梳理北京发展脉络。从西周初年的燕、蓟封国起,这座古城已走过三千多年漫长岁月。辽代升幽州为南京,金代改称中都,北京作为都城的历史由此开启。元代在中都东北新建大都,彻底奠定都城格局。明代最终形成凸字形城市形制,历经清至民国基本保持不变。1949年后,伴随城市发展,首都北京规模迅速扩大,逐步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政治中心的千年传承

    作为全国政治中心,北京的政治中枢功能源远流长。王韧杰馆员从建置沿革切入,揭示这座城市的政治地位演变。北京地区的行政建置始于周初,武王封建天下,燕、蓟成为北京最早的两个行政建置。秦统一后推行郡县制,自秦至唐,北京作为北方重镇,始终是历代郡、国、都督府等上级建置的治所地。由金至今,除短暂时期外,北京始终是国家的政治中心。王韧杰馆员通过详实的方志资料,展示了北京从北方重镇到国家政治中心的完整演变轨迹,揭示了其作为政治中心的历史必然性。

    文化中心的深厚底蕴

    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其文化积淀同样深厚。讲座中,王韧杰馆员着重解读了北京文化中心的形成历程。人文荟萃、专业技术人员众多,科技、教育和各项文化事业发达,文化活动频繁,文化交流活跃。全国最高等教育学府、最权威研究机构与艺术团体都设在北京。学界泰斗、科技精英、艺术宗师都曾在此活动。

    这场讲座不仅是一次历史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文化基因的唤醒。它让青年学子在古都三千年的历史纵深中,读懂北京作为“四个中心”的深厚底蕴与时代使命。

     

    三、专属自己的“京城图迹”:汉教学子调研成果展新意

    在北京大学生创业项目“京城图迹”负责人周宸伊同学的北京文学路线心得介绍后,深受启发的同学们于实践周期间分头展开实地考察,制作自己的京城探索日志。73日,大家集中起来展示丰富多彩的调研成果。同学们通过实地调研报告,利用AI工具制作图片、影像以及实物展示,生动呈现了北京文化和历史的魅力。现场气氛热烈

    "驻京办是地方文化的‘外交使馆’。"展示的同学说道,"这桌菜解的是乡愁,传的是文化密码。" 武汉热干面、浙江定胜糕、贵州酸汤鱼——一组学生以省级驻京办餐厅为亮点,向大家推荐了北京城的全国特色美味。同学们解析了武汉热干面为适应北方口味所作的酱料改良,展示了融合冬奥元素的浙江创意定胜糕,深入探讨了贵州酸汤鱼传统工艺的现代标准化过程。这些案例揭示了地方美食在跨地域传播中的文化调适智慧。

    同学们通过实地调查、文献查阅等方法,以雍和宫、白云观为重点,深入研究了北京祭祀文化。通过对比金刚杵与师刀的法器象征,记录燕九节民俗活动的新时代传承,系统梳理了佛道祭祀礼仪在当代社会的实践演变。"当我们在白云观记录‘燕九节’时,发现00后游客更关注丘处机养生哲学。"负责祭祀文化研究的同学展示短视频数据,"传统仪式正通过健康IP重获年轻群体认同。"

    本次展示印证费孝通先生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同学们从探索北京文化旅游中将文化考察和学术研究结合,打造独属自己的“京城图迹”,感悟北京之美、中华文化之美,是一场别开生面的实践学习。

     

     

    四、资深编审开讲:学术论文写作规范与案例分析讲座

    202572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又迎来一场干货满满的学术讲座。商务印书馆资深编审袁舫教授受邀莅临,围绕学术论文写作规范及案例分析展开分享,为同学们筑牢论文写作基础。

    讲座中,袁老师从论文标题、编号,到摘要、关键词,进行了细致讲解。在标题方面,阐释了标题的概念,明确标题是文章内容的概括,包含题名、副题名、章名、节名、小标题等层级,不同层级构建论文框架,体现论证思路;强调标题需具备点明主旨、引发兴趣的作用,要遵循规范性要求,如简洁准确、避免生僻缩写等。对于编号规则,袁老师详细说明其层次性、体系性、规范性、唯一性、统一性等特点。编号有层级区分,从大到小、从上到下有序排列,像标题编号与列项编号各有规范。在摘要撰写上,袁老师指出摘要是论文内容的独立、完整陈述,需以第三人称呈现,涵盖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等,重点突出结果与结论。关键词则要精准表达论文主题,包含核心与非核心主题因素,需在论文中有明确出处,选取3 - 8个规范词汇,置于摘要下方等。

    同学们认真聆听,积极记录要点,大三同学纷纷表示对学术论文写作规范有了清晰认知,解决了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写作中的困惑。此次讲座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后续论文写作筑牢根基,助力大家在学术道路上稳步前行。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周通过丰富多元的活动,搭建起理论与实践结合、传统与创新碰撞的平台。无论是科技前沿的探索、历史文化的研习,还是实践成果的淬炼、学术规范的积淀,都让同学们收益颇丰。此次实践周不仅拓宽了专业视野,更激发了文化传播的使命感与学术钻研的热情。相信在未来,学子们将带着实践周的所学所悟,在国际中教育的广阔天地中,以创新为笔、以传承为墨,书写更加精彩的篇章

     

    (撰稿:23级汉教 韩晴 张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