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名师名家讲座|女学圆桌之“数字时代的历史人物研究”讲座

发布时间:2025-01-13 发布者:妇女发展学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研究院 浏览量:

为推进女性学学科体系建设和研究范式革新,妇女发展学院女学圆桌邀请了中国社科院数字史学研究中心主任向静副教授于2024年12月17日以“数字时代的历史人物研究”为题开展了学术讲座。本次讲座吸引了数信学院、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多学科背景的师生前来参与交流。

据《中国数字人文发展报告2024》统计,当前数字人文研究至少来自12个学科门类的58个专业。众多学科利用数字方法来重新考察传统人文学科的既有课题,并为人文研究提供新的视角甚至产生新的研究范式。

向静老师结合自身在数字史学领域的深耕,认为数字人文对传统人文研究的改变主要体现为以下五个方面:改变观察和提问的方式,从传统的侧重定性的研究方式转变为始终将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改变阅读与理解史料的方式,从传统的强调文献精读转变为始终将鸟瞰与细读、数据分析与经验分析相结合;改变问题的研究方式,通过对文献的数字化、结构化转变,交替推进“问题”与“数据”的相互驱动,将历史问题的研究从传统的以人为单一分析主体推进到人-机协同的双重分析主体;改变解读分析的表达方式,从传统的自然语言叙事为主扩充为将自然语言与数学语言结合,使描述、图表、数值指标等不同的表达方式能够有机配合,从结构上统一在更高层次的叙事框架当中;改变研究成果的发表方式,从传统的静态纸媒为主,扩展到包括纸媒在内的、注重持续更新与可交互的多模态媒体。

向老师非常强调人文学者的问题意识和研究旨趣。历史学者在搜集、整理、考订和分析史料上的传统技艺,能够赋予数据可靠性、有效性与历史内涵。这种“有意义的历史数据”,才是数字史学研究的起点,也是目前数字化中需要专业学者参与把控的重点。她以明代方志传记人物数据收集为例详细介绍了数据集建立的具体方法,并用著名的关联型数据库--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CBDB)生动地说明了数字技术用结构化、标准化的方式在脱离但不背离原有语境的情况下如何将历史数据进行关联和呈现,进而揭示在文献阅读时不易察觉的历史现象,把抽象的思维模型落实在历史证据中。

讲座中,向老师还介绍了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地理空间分析等研究方法来研究群体传记学的案例,以揭示人物群体其内部相互关系和交往模式的整体结构。为方便师生实操相关数字工具,她还详尽地演示了CBDB和LoGaRT在历史研究中的使用方法。

53362

本次讲座启发了女院师生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帮助人文学者在数字领域实现研究目的,如何让数字时代的人文研究既发挥人文学者的传统技艺,又吸收数字技术的长处。妇女发展学院积极开设数智模块课程、举办相关讲座,力图为数智赋能女院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做出贡献。